第512章 生源问题(2/3)

作品:《扛着AK闯大明

家庭也可以分配到田亩,取消匠人的轮值制度,全部由雇佣制代替。

所谓轮值制度,是指轮值两京工部工坊做工的各类匠人,凡是户籍为匠户的百姓,三年为一轮。

不论你是在川蜀还是在琼州,只要轮到了你,便必须提前几个月从外地出发赶赴京城给朝廷做工,往返路费自费、干粮自备。

工部工坊发放的薪俸极低,负责监工的衙役经常对匠人们大打出手待之如奴隶,不少匠人本就穷困,饿死往返途中的比比皆是。

而若全部实行雇佣制,不仅可以提高匠人们的收入,还可以大大提高匠人们的积极性。

崇祯所忧虑的一旦解除匠户们的匠籍,让匠人自由择业所导致的缺乏匠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。

毕竟许多匠人代代相承,除却手里的手艺外,大多已经失去生存的手段,外加上工学院全免费制,以及匠人分级制度,工学院的生源应当不成问题。

但是到了武学堂这儿,刘鸿渐却犯了难。

倒不是武学堂缺乏生源,恰恰相反,武学堂的生源指标炙手可热。

第一期的生源刘鸿渐本打算从各地驻军中挑选,大明边军加上京营军,以及关内各地的驻军共有六十余万。

其中可培养的中级将官只百户便有六千,千户六百余,再以上游击、参将、副将、总兵……

凡是不识字、不懂兵法、火器者,皆是武学堂的培养对象。

但是,由于武学堂是初建,各类设施、科目、教谕等都跟不上,第一期生的名额只有两千位。

这两千位生源从哪儿选、怎么选都是问题,这个倒也还好说,毕竟只要是军队的事儿,下命令就是了,大不了给各地摊派名额,由当地的军事长官自行挑选。

最大的问题是勋贵,是的,你没看错,就是那群丢了银子、失了土地的勋贵们。

这群勋贵虽然看似一无是处,但是嗅觉却极为灵敏,武学堂既然是崇祯下令所办,还耗费这般大的精力,那么如果自家孩子入了这武学堂,想必毕了业后定然可以从军,而且至少都是军官一级。

这代表着什么?代表着勋贵们一个新的上升阶梯,五军都督府本是勋贵们的大本营,被崇祯撤除后,勋贵们便彻底成了富家老爷。

可远离朝廷、远离皇帝、又对帝国再无一丝牵连与贡献,谁知道朝廷能养他们到什么时候。

这是个机会,一旦抓住了,家族说不定可以再次崛起,祖上凭着大刀长矛立下功勋,自己家里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