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

设置背景

上一页

返回目录

下一页

第521章 可能会上两个亿(上)(2/3)

作品:《掏宝王

纹片,俗称‘开片’或‘文武片’。细小如鱼子的叫‘鱼子纹’,开片呈弧形的叫‘蟹爪纹’,开片大小相同的叫‘百圾碎’。

“官瓷胎体较厚,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,釉面开大纹片。这是因胎、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。瓷器足部无釉,烧成后是铁黑色,口部釉薄,微显胎骨,即通常所说的‘紫口铁足’。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。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,十分珍稀名贵。

相比官窑,哥窑更为稀少珍贵吧,据统计,现存世的哥窑数量远远比现存的元青花要少,所以每一件都可谓是稀世国宝,价值连城!”

“原来是这样的!”听完贺青那番不厌其烦的长篇解说之后,林海涛恍然大悟,不住地点头,说道,“受教了!”

当下贺青从口袋里掏出一枚袖珍型高倍放大镜,对着那件瓷器细致入微地察看起来。

“刚才我所说的宋代官窑的‘紫口铁足’这个特征,其实也是哥窑和龙泉窑的一大特征,这就是哥窑和官窑比较相同的地方了。”贺青一边察看一边说道,“除了那些特征,哥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那就是所谓的‘攒珠聚球’。”

“‘攒珠聚球’?”林海涛惊疑道,“青哥,这个说法听上去挺怪异的,是怎么来的?”

贺青说道:“所谓的‘攒珠聚球’其实就是釉中气泡。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,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,釉内含有气泡,如珠隐现,犹如‘聚沫攒珠’般的美韵,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。

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《元明清瓷器的鉴定》一文中说,官、哥釉气泡密集似‘攒珠’,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,满布在器表上。这类特征不易模仿,所以想要鉴定一件哥窑,可以从这一点入手,否则keneng判断不准。”

“还有这么个情况啊?”林海涛用力点点头道,“跟着你又学习了!”

贺青说道:“是啊,你仔细看一下,看有没有那个感觉。”

说着他将放大镜递给林海涛,林海涛好生接过,然后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。

越看他脸色变化越大,果不其然,贺青所说的那个情况,通过放大镜,他看得一清二楚。

为此他更是佩服贺青了。

然而他有所不知,贺青之所以那么肯定,并不是靠经验和肉眼凡胎的眼力,而是靠了眼睛的异能,要不是他看到了瓷器的过去,那就凭他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东西,还不足以用来鉴定一件哥窑。

不过他有名师指导,还整天接触古董,想要成为一名大鉴定师,这是迟早的事情。

“青哥,那这件哥窑大概值多少钱啊?一定和你刚捡到的那对唐三彩一样,能值上千万的高价吧?”林海涛突然随口问了一声。

贺青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道:“小涛,你也太小看哥窑的价值了吧?那对唐三彩,如果拿到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去拍卖,估计能拍个几千万吧,但哥窑的价值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”

“那就是更贵了?!”林海涛问道。

“嗯,要贵得多吧。”贺青重重地点头道,“汝窑为什么那么贵?最主要的是原因是因为它存世量小,常言道,‘物以稀为贵’,因稀少而珍贵。哥窑和汝窑的情况差不多,也极为稀少,至少汝窑瓷器发现了它的窑址,找到了很多汝窑瓷器,而哥窑的窑址至今无人发现,瓷片也少得可怜。如果把一件完整无缺的哥窑送去大型的拍卖场,我想它的价格绝对不会比汝窑低,最后成交价起码上亿了,卖个两亿左右的价格,不是没有keneng的。”

“两亿?!”闻言,林海涛眼睛一瞪,一脸惊诧之色地说道,“简直是个天价了!”

贺青说道:“嗯,会是个天价,其实你算你开两个亿,也未必能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