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九章 平均分(2/4)
作品:《乱清》候甚至是千夫所指,实在是极需要替自己多上一道保险的。
杜翰、翁同龢和政治对手的矛盾,都接近你死我活的程度,落马后,却都因为帝师这个因素而得保首领,帝师,就是关卓凡替自己上的一道保险。
此其一。
其二,以增加小皇帝“兵事、洋务”功课为契机,打压守旧势力,加速推进新政。
“兵事”不是重din,重din是洋务,如果连皇帝都学“洋务”,今后,还有谁不能学、不该学“洋务”的?
这是最好的“标杆”,如果这一关能过去,之后,“新政”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进了。
守旧派的反对如期而至,办个“同文馆”,还要吵得沸反盈天,皇帝学“洋务”,真正是如丧考妣了!
然而,关卓凡布置得宜,抢先一步,封住了守旧派领袖倭仁的嘴,蛇无头不行,守旧派乱了章法,待钟王宣旨,劈头盖脸,将第一个上折反对的詹事府右庶子孙东谋一顿“锥心之诛”后,守旧派气焰大减,不得不消停了下来,关卓凡无惊无险地闯过了新旧之争的第一关。
其三,才轮到“观察、了解、影响、控制”小皇帝。
首先是“观察、了解”:看一看,这个小皇帝,和历史上的穆宗,是否真的是一码事?如是,有没有改变他的可能性?值不值得做出相关的努力?答案如果是否定的话,就要确定:自己有“影响、控制”他的可能性吗?
“原时空那个早崩的穆宗皇帝”,是个什么样子的皇帝呢?
先来看看穆宗的前任、后任们。
有人说过,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平均水准,以清朝为最高。这是一个注定会引起争议的说法,但是,若仅以封建社会的维度而言,关卓凡是认同这个说法的。
乾隆之前,国势强盛,对于皇帝水准的争议较小,不去说他了;乾隆以后,国势陵替,内忧外患,但皇帝的水准,依然有可圈可din之处。
中国的大门,是在宣宗手上失守的。这倒不算是他真正的责任——以彼时之时代差距,换了哪个做皇帝,也必定是守不住的。宣宗真正的历史责任在于:战败之后,面对时代大潮,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思和改变,白白浪费了整整十年的宝贵时光。
不过,“若以封建社会维度而言”,在道德水准这一项上,做人也好,做皇帝也罢,宣宗却几乎是完美无缺的:侍母至孝——还不是生母;自奉至检——到了变态的地步;尊师重道——甚至为此一脚踢死了自己的皇长子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